約翰啟示錄課綱
Outline for Revelation (Qishilu) course (Subject to on-going revision) Marks: 50% journal submission, 10%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and 40% class essay or assignment. 啟示錄課程大綱 (內容隨課程進行會有所更動) 評分:50%...
View Article約翰啟示錄題目
Essay/Classroom Presentation: Possible Topics 小論文/課堂報告:可能的主題 Art & Novels about Revelation 關於啟示錄的藝術和小說 Revelation & Doxology (Hymns & Prayers) 啟示錄 & 榮耀頌 (詩歌 & 祈禱) Letter to...
View Article路德&啟示錄
路德&啟示錄 馬丁‧路德的《約翰啟示錄》序言 (1522年)林碧堂譯 關於《約翰啟示錄》這本書,我讓每個人都自由評價。我不希望有任何人被我的意見或判斷綁架。我只是訴說我的感想。我在這本書中看不到的事情不只一樣,這使我認為此書不具使徒性,也不具先知性。...
View Article約翰啟示錄課堂記錄
L.E. Ted Siverns 講於20151015 南神〈約翰啟示錄〉課堂人類似乎打從心底根深蒂固地偏好某些數字。想想「十」這個數字。人很容易聯想到「十」,我想原因應該是我們有十根手指頭與十個腳趾頭。我們可以使用手指來羅列事物。舉例來說,舊約中被稱為「十誡」的段落在字面上是「十言」或十條誡律。舊約中還有許多類似的列表,在道德和儀式上都有。要想像十條誡律很容易,而要去想像八誡或十三誡卻很困難。...
View Article褻瀆上帝 Blasphemy
宗教的勝利都是經由褻瀆上帝來達成的。基督在十架上帶著防毒面具、穿著軍靴;十架橫梁的兩端皆斷裂;基督揚起頭,手中高舉著一支小十字架;整幅畫是「閉上你的嘴並繼續你的事奉」:這幅1928年小小的畫,使George...
View Article基督論:耶穌&啟示錄
L.E. Ted Siverns譯:林碧堂 困難啊,要把這些事情與那位信仰並教導人們活出愛、寬恕與和好的人整合在一起。在啟示錄中,巴比倫這座邪惡之城不但沒有獲得寬恕,反因她的罪惡而遭受加倍的報應(18:6)。殉道者為尋求復仇而哭嚎(6:10)。凡接受那獸之印號者「在聖天使和羔羊面前應當永遠承受烈火與硫磺的折磨(14:10)。...
View Article我開口說話
我開口說話,話語就存在,由唇、舌,聲音的器官所形成。由大腦形成,透過呼吸來傳遞。我開口說話,話語就在我們之間穿梭,被聆聽的器官捕捉,耳朵,透過大腦傳遞,透過話語。正是我們交流,你與我,意念從一人的心懷跳躍到另外一人,賦與形狀、形式與內涵,因此我們了解與被了解,透過話語。但讓我向我的小小孩兒說話,對他,話語沒有意義。因為他不明白我的語言─所以我必須對他展現出來。「這是你的雙腳」,我對他說:「是用來走路...
View Article《朱偉特論羅馬書》
王美書、林碧堂 新使者151期 《朱偉特論羅馬書》作者簡介:朱偉特(Robert Jewett, 1933-),德國杜賓根大學神學博士,新約學者,專攻保羅研究,退休後在海德堡大學擔任客座教授。 引言...
View Article帕索里尼,電影《馬太福音》
Dr. L.E. Ted Siverns譯:林碧堂帕索里尼,電影《馬太福音》(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. Matthew),1964年。另請參閱http://www.rogerebert.com/reviews/great-movie-gospel-according-to-st-matthew-1964 帕索里尼(Pier Paolo...
View Article再讀路得記
一般教會的信仰觀點郝思舊約神學說,這一切都是信心與順服,因為信心跟順服會使人得祝福。路得記是女亞伯拉罕的故事,一個離開母家、母族、母國,成為萬國祝福的祖母。我個人的觀點。路得記:波阿斯的侵權與賠償。限制級。18歲以下勿入。...繼續閱讀
View Article韓國最大教會興衰史:趙鏞基神學本質及其倫理問題
新使者雜誌 > 第152期 2016年2月韓國最大教會興衰史:趙鏞基神學本質及其倫理問題作者/朴忠久 (大韓民國衛理大學倫理學教授)譯者/宋訡暄編寫/林碧堂※1950年之前的韓國基督教...
View Article回應陳致均《李喬〈泰姆山記〉的神學意涵》
回應陳致均《李喬〈泰姆山記〉的神學意涵》 林碧堂 受致均邀請而擔任他這篇論文的回應人,有這十五分鐘的時間,我心中實在歡喜與感謝。我想,他邀請我來回應,目的應該是邀請我來為他辯護,或者說,為我們這些運用在地素材來做神學或是用故事做神學的人來辯護。我想在一開始也用一篇故事來做神學反省,帶給我們啟發。 從《小王子》的土耳其天文學家談起 聖厄佐培里的《小王子》中有一則土耳其天文學家的小故事:...
View Article